嗜酸性结肠炎

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的特征在于结肠壁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。只局限于结肠的症状并不常见,通常会累及上胃肠道通。诊断取决于排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继发性原因,如寄生虫感染,炎症性肠病(IBD)和食物过敏或药物敏感(常发生于卡马西平,氯氮平,非类固醇类抗炎药,利福平和他克莫司)[1,2]单独结肠受到侵犯是较为罕见的病例。

嗜酸性结肠炎的确切原因仍不慎明确。大多数患者有过敏源病史,75%有湿疹或哮喘[1]。患者通常嗜酸性主要基本碱性蛋白会升高[5],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变应原特异性T细胞介所导致的临床表现。

临床表征

嗜酸粒细胞性结肠炎发生的高峰期有二,一为新生儿期,一为青少年期[1]。临床表现取决于肠壁的浸润程度。如果仅是粘膜疾病,典型症状表现为吸收不良并带随血便。如果浸润较深,并且慢性持续时间长,便会导致整个肠壁增厚,并且可能导致肠狭窄伴随肠阻塞症状(痉挛性狭窄疼痛)[1,3,5]。

诊断
支持嗜酸粒细胞性结肠炎诊断的特征包括:
外周性嗜酸粒细胞增多 - 血液检测中检测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。
结肠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程度 – 高倍數視野下呈現至少20个嗜酸性粒细胞。

腹泻或肠道阻塞症状

X射线或电脑断层可能显示出周围肠壁增厚[1]。
结肠镜检查典型表现为斑块状粘膜水肿,红斑和淋巴小结增生[1,2]。

治疗方式

使用皮质类固醇(泼尼松)2周以上,可有效治疗90%的病例中有效。类固醇治疗后的复发是常见的,这时候可能采取不含类固醇的药物如抗组胺药(即酮替芬),白三烯抑制剂(例如孟鲁司特)的维持疗法[1]。

参考表

  1. Okpara N, Aswad B, Baffy G. Eosinophilic colitis.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. 2009;15(24):2975-2979.
  2. Rothenberg ME. E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(EGID). J Allergy Clin Immunol. 2004;113:11-28.
  3. Velchuru VR, Khan AB, Hellquist HB et al.Eosinophilic colitis. J Gastrointestinal Surg.2007;11:1373-1375.
  4. Persic M, Stimac T, Stimac D et al.Eosinophilic Colitis:A Rare Entity.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. 2001;32:325-326.
  5. Prussin C, Gonsalves N.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. Up to Date. Sep 2010.
Banner Image